守備/跑分性球類運動(學校體育課程與教學 QPE 發展計畫:素養導向體育教材)

壹、設計理念 7 壹、設計理念 一、前言 十二年國教其中學習內容分為九項主題,其中競爭型運動含「網/牆性球類運動」、「陣地攻守性球類運 動」、「標的性球類運動」與「守備/跑分性球類運動」四個次項目,且強調教師應善用競爭性運動之性質來 引導學生團隊合作、溝通協調、策略規劃、執行與修正……等展現。據此,球類運動的課程規劃與教學,除了 應使學生逐步獲得技能的精熟與應用,更需要在過程中安排合適的應用情境,並此用多樣的教學策略,來使上 述知能有學習與展現的機會。 棒球運動在臺灣有其特殊的歷史與文化價值,同時為了推廣棒球運動的參與人口也有相關的普及化運動(如: 樂樂棒球)在學校紮根。然而,若從新課綱的界定,學校在規劃「守備/跑分性球類運動」課程時,應該可以有 更豐富的教材選擇(如:圓場棒球、樂樂棒球、三人制棒球、五人制棒球、迷你棒球、各類修改式棒/壘球比賽…… 等),透過循序漸進且貼近運動全貌的教材來提供學生統整相關知識、情意、技能的場域,能讓學生在習得技能 與獲得運動樂趣的同時,也發展與該類運動相關的概念,有利其在棒壘球運動上的學習遷移。最終,期待學生能 因為素養導向教與學而提升其相關知能,並引發其在棒壘球運動上的持續參與和欣賞,豐富健康生活樂趣。 二、教材分析 「臺灣棒球大聯盟教案」基於十二年國教的理念與內涵,發展符合國小至高中五個學習階段的核心素養、 學習表現以及學習內容的守備/跑分性球類運動教材。依據學生的起點行為與近側發展區,解構各項運動的元 素並加以重新組合,引導學生結合運動的情境以及生活的經驗,開啟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和社會參與的優質學 習歷程。Bunker 與Thorpe於1986年以遊戲/比賽(game)、運動賞識(game appreciation)、理解戰術 (tactical awareness)、做適當決定(making appropriate decision)、技能執行(skill execution)、比賽表 現(performance)等六個概念,提出了理解式球類教學模式(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如下 圖所示。 遊戲/比賽 運動賞識 比賽表現 學習者 做適當決定 做什麼?如何做? 理解戰術 技能執行 “The curriculum model”. Bunker, D., & Thorpe, R., 1986). In R. Thorpe, D. Bunker,& L. Almond (Eds.), Rethinking games teaching (pp. 8). Loughborough, Eng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掌慶維(2017)提出的PLAY球類教學模組,包含遊戲比賽(Play games)、小組討論戰術焦點(Learning focus)、返回比賽評估(Assessing)與反思分享(Yes, we got it!)等教學元素。美國伊利諾大學教授 Hellison於1980 初期開始推行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Teach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 概念,其實施架構是由關懷時間(Relational time)、認知對話(Awareness talk)、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 plan)、小組討論(Group meeting)與自省時間(Self-reflection time)等五個步驟所組成(Hellison, 2011)。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