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衛性運動(學校體育課程與教學 QPE 發展計畫:素養導向體育教材)

壹、設計理念 7 壹、設計理念 一、前言 根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健康與體育領域綱要,「防衛性運動」被歸類於「安全生活與運動防護」的主題 中,其中包含武術和技擊等運動項目的學習活動,其主要教學目的在於「幫助個體追求自我身心素質發展,以 及達到生活中自我及他人人身安全防衛」。 為了培養學生「面對現實生活可能遭遇到的緊急或危險狀況」之應變能力,本教案並未鎖定特定的武術派 別或技擊運動項目,而是依照學生在面對不同層級的情況時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來做教材選擇與教學活動設計。 學生在校園或日常生活中可能面臨的「自我防衛情境」可分為「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器械」 三個面向:(一)人與自己,包含個人的身體控制(反應、敏捷、協調)以及在失去平衡或面對意外狀況時的 自我保護方式;(二)人與他人,則牽涉雙人的攻防關係,以及面對特定威脅時的自我保護方式;(三)人與 環境/器械,則涉及個人的器械控制能力以及面對災害或高風險威脅時所需的判讀、避險及自我保護方式。相 關的情境將在個學習階段中螺旋發展、加深加廣,以培養學生在面對特定情境所需要的知識、技能、自制力與 勇氣。除了達到防衛性運動的教育目的,也期待這樣的自我防衛能力之學習,得以作為學生未來參與各類防衛 性運動的入門基礎。 二、教材分析 防衛性運動其種類相當多種,但不論是傳統武術或技擊運動技巧都具備鮮明的「攻防關係」。然而,在學 校場域實施相關的教學時,為了避免意外傷害,往往只進行個人的單招或套路演練,較少探究攻防關係的概念, 或進行相關技巧的對抗或實際應用。為了符合學校體育教學環境的條件,本教案之學習活動安排將依據「以守 為主、以攻為輔」的原則來設計,亦即各單元之教學活動主要在教導學生如何防守或自我保護,而攻擊技巧 (如:踢、打、摔、拿)主要是為了幫助防守技巧的學習。此外,教學中也會運用替代性器材(如:球、小沙 袋、紙棍、海綿條)以及保護器材(如:綠波墊、護墊……)等來安全的進行學習活動。 根據課綱學習內容的發展,教學活動的設計原則為:第一學習階段,模仿、遊戲;第二學習階段,基本動 作(具有功能的單招或技巧);第三學習階段,組合動作與套路練習;第四學習階段,套路練習與攻防技巧; 第五學習階段,套路應用與展演。在此架構下,本教案將規劃不同層級的「核心任務(core task),並將教材 /學習活動連結相關的技能原理與概念,以幫助學生統整所學。在防衛型運動中相關的技能原理與概念有諸如: 五度、六合、動作順序……等。相關的概念與原理可以透過「口訣」或「特定情境的學習活動」來幫助學生理 解與應用。 舉例來說,張世博(2010)提到武術必須掌握「五度」的概念,即「力度」、「速度」、「角度」、「尺 度」與「時度」。教師在教導隔擋動作時,若融入「角度」的概念,則可以給予學生「直來橫破」的口訣加強 記憶,也可安排學生利用海棉條或報紙棍,練習在面對不同角度的攻擊時如何因應,以掌握其技能原理。 此外,武術運動目的並非與人鬥爭或搏擊格鬥,是為一種健身、強身、防身的體育運動,特別我國的文化 底下更加著重「術德並重內外兼修」,以「武德」、「武藝」、「技藝」、「遊藝」為主訴求。為了深化情 意方面的學習,亦可參考相關的課程理論來規劃學習活動;如Hellison(1978)所提出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 (TPSR),其透過每堂課開始的「意識對談」(提醒學生行為表現的目標),下課前的「小組討論」與「自 省時間」(讓學生回憶在課堂上發生的衝突或意外,反思自己是否達到老師上課的所設定的行為目標,並訂定 下節課應注意的事項與行為目標)之操作,能夠提供教師一套簡單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自我控制、尊重、接納、 合作、關懷等能力,以期望學生最終能將這樣的情意學習遷移到日常生活中,達到術德兼備的文化素養之全人 目標。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